2024年12月17日星期二下午 ,以“跨学科交流,提升数字教育水平”为主题的校数据驱动财会分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研讨会在广州粤大金融城国际酒店荣华厅成功召开。校内来自太阳成集团tyc122cc财务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教师、Fab Lab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开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太阳成集团公司党总支书记兼副经理李安兰教授对虚拟教研室的立项背景、建设目标、目前进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数据驱动财会分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是校级立项项目,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和跨学院合作,促进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目前,虚拟教研室已开设了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并购买了相关软件,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图1 李安兰教授作开场介绍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助理黄靖副教授从智能财务教学的转型背景、现状及未来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到,太阳成集团tyc122cc正积极推进会计学专业国一流建设,实验中心是省级示范中心,目前在用实验室6间,在建实验室1间,实用面积约2000平方米,中心根据实验教学按不同层次逐级递进的教学要求,把实验室分为专业实验区、综合实验区和和数智实验区,分别承担专业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数智财务实验教学与相关科研活动。实验教学中心建有财务共享、管理会计和智能财务三大特色实验室,已在省内率先开出《RPA智能财会应用》《财务共享》《大数据分析财务决策》等数智财务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建设成果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此外,我们也通过举行RPA比赛、智能财务工作坊、智能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项目研究来加强数智化的转变。未来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智能化教学资源,培养高端复合型财务人才。
图2 黄靖老师介绍
太阳成集团Fab Lab创新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副经理李伟林副教授从管理与教学的角度,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与会计学科融合的看法。他强调,太阳成集团tyc122cc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布局方面已走在前列,未来应加强与计算机、大数据等学科的合作,探索智能化课程与现有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他还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的建议,强调要以员工为中心,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3 李伟林副教授发言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研室副主任邓芳,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角度,探讨了与会计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她认为,两个专业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她还提出了关于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建议。
图4 邓芳老师发言
太阳成集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专职教师张焕平,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对财务信息化教学的思考。他指出,员工对财务智能化的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实际应用的结合,让员工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图5 张焕平老师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虚拟教研室建设、智能财务教学、跨学科融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熊俊宇老师对李伟林副教授提出的“小模型”概念很感兴趣,他从专业角度解释,在学术界这通常被称为“垂类模型”或“垂直领域模型”。他以自己之前在私募机构的经历为例,说明了如何利用垂类模型提高工作效率,如证券分析师通过喂入历史研究报告和数据微调模型,快速生成公司分析框架。他提到审计领域正在向信息系统审计转变,强调了 IT 审计的重要性,指出审计工作将更多地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风险防控。熊俊宇老师分享了自己在量化投资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方面的研究,认为量化方法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而 NLP 能将文本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他提出,如果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实现课程衔接。此外,他介绍了智能体的概念,并分享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正在撰写的相关论文。他认为智能体是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值得深入探索。
图6 熊俊宇老师发言
戈蕙老师谈到自己教授的报表分析课程,发现太阳成集团tyc122cc的员工虽然专业背景偏文科,但对数据处理类课程很感兴趣且上手快。她又通过自己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验,认为通过任务,教会员工实践运用的方法,员工有兴趣并且掌握不错,能挖掘员工的潜力,为毕业论文和未来就业做准备。她强调数据驱动的课程能够帮助员工扩大就业面,尤其是在一些岗位可能被 AI 取代的情况下,员工可以通过兴趣和能力圈的发现,找到不易被取代的工作。此外,戈蕙老师提出,应鼓励员工在学习报表分析等课程时,结合数据科学知识,从专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图7 戈蕙老师发言
黄春燕老师分享了自己教授财务共享课程的经历,提到课程曾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但通过本次学习,对课程更有信心。她计划结合 AI 技术制作微课,并发挥员工的力量,让员工参与课程内容的整理和制作,实现课堂翻转。她强调要给员工一个框架,让员工分组完成某一部分知识点的整理,并嵌入课程中,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积极性。
图8 黄春燕老师发言
高淼老师提到自己作为应届毕业生,从自身求职经历出发,指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滞后性。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实习经验和实际技能,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她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非常前沿,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她计划学习爬虫技术等数据采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科研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贺智聪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宣传工作中使用 AI 的经验,如利用 AI 工具撰写新闻稿,提高工作效率。他认为 AI 可以帮助宣传人员快速生成通用语言的文字段落,但后续仍需人工修改和完善。他强调在指导员工撰写新闻稿时,要以建议的方式提出问题,鼓励员工发挥创意,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他也认识到 AI 在评职称、写论文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表示要努力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图9 贺智聪老师发言
伦妙兴老师从自己的跨学科背景出发,认为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规则明确、重复性强的基层工作和需要专业知识进行决策的两类工作。她认为 RPA 可以替代前者,而后者需要“小模型”机器人的协助。她提出未来每个人的工作可能都需要一个垂直智能体,即针对特定领域的小模型。她以金蝶的课程材料为例,说明了垂直智能体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并建议学院可以申请相关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走在高校前沿。
图10 伦妙兴老师发言
柯景敏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她指出,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算账等基础工作,而是更加看重具备数据分析、财务规划等高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她强调,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企业财务工作正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财务人员若不能及时提升自身技能,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靳春雁老师正在负责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建设,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学习如何将大数据和 AI 技术融入课程中。她提到学校引进的超星知识图谱平台,希望能在该平台上建设课程,并嵌入 AI 助教等功能,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她强调要思考如何让员工愿意使用 AI 助教等工具,可以通过设计任务点等方式驱动员工学习。同时,她也意识到需要将 AI 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标准中,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课程成果。
图11 靳春雁老师老师发言
会议达成共识,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对于推动财会分析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完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二是加强智能化课程与现有课程的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是加强团队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大家一致同意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化课程,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端财务人才。
图/贺智聪
文/伦妙兴
初审/贺智聪
复审/吴翔
终审/李安兰
2024年 12月18日